<
m1n4小说网 > > 入慕之宾 > 入慕之宾 第192节
    我看着他,不明所以。

    “还有何事?”我问。

    “你褥子下的瓷瓶,所为何用?”

    我的目光定住。

    他注视着我,双眸幽深。

    万籁皆静,只有我和他相对时,彼此的呼吸。

    “你何时发现的?”

    “在望舒宫时。”他说,“我与你整日厮守,总能察觉些什么。”

    “你发现了,却不曾问我。”

    “你藏着掖着,不就是为了不让我知道?”

    “你做了什么?”我沉默片刻,问道。

    “什么也没做。”子烨道,“我想等你亲口对我说。”

    我看着他,觉得有些滑稽。

    果然,若要人不知,除非己莫为。

    我装来装去,他也装来装去。而我们两个人,竟然还都乐于摆出一副心无芥蒂的样子。

    “那是避孕的药。”我说,“服下之后,可保无孕。”

    他仍看着我,定定的。

    “若我不问,你就打算总这么瞒着我,是么?”

    “我若告诉你,你会愿意么?”我反问。

    子烨没答话,眉宇沉沉,下颌紧绷着。

    我知道,他要么愤怒至极,要么失望至极。

    “这是我们说好的。”我说,“我说过,我终有一日会离开。我要离开,就不想留下牵挂……”

    话没说完,他打断:“儿女是牵挂,我就不是么?“那双眸映着我的影子,逼视着我,“你说过,从前的事都过去了。”

    “从前是都过去了。”我说,“我要做的事,与从前无关。子烨,我若放不下过去,这些日子就不会与你和好如初。我待你是真心的,不愿留在皇宫之中也是真心的,你有你的志向,故而当年,你忍辱负重,抛下一切到齐国去,养精蓄锐,待机而起;我也有我的志向,故而我就算再爱你,也不愿屈就,过那不想要的日子。”

    我深吸口气,却觉得胸口愈发激荡,喉咙有什么卡得难受,声音哽咽:“子烨,我与你不一样。你一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我则不然。我一向懵懂,不知疾苦,将来做什么,去哪里,都不过由着家中安排罢了。直到遇上你,我才第一次明白,追寻心中所求是何等快乐。四年前,你被逐出京城,却从此走上那问鼎之路;而我,失了父亲家族,从此直到自己何等天真。从那时起,你我就已经注定不是一路人。事到如今,你我可互相给予的,除了那缠绵欢愉,还有什么?我不是那能助你一统天下的贤后,你也不是能让我远离争斗的良人,既然不能成全彼此,又何必强行绑在一处……”

    “你仍不肯信我。”他突然打断。

    他的声音饱含怒气,眼睛明亮,却红红的,覆着一层水光。他的手抓在我手臂上,帖钳一般,箍得生疼。

    “你我成婚以来,我何曾对你有过一点约束?你要什么,我都答应你,也不曾让你卷入过争斗。可在你心中,我做什么都不再值得你交心!”

    我望着他,眼眶亦是酸涩难忍。强压下心头汹涌的情绪,我说:“若你要的交心,便是放弃从前的约定,我确是做不到。你当知晓,我不曾贪图过位高权重,可我走到今日,每一步都不过是别人的意愿罢了!”

    他的喉头动了动,望向上方,深深吸一口气。

    “我从不曾忘记过那约定。”他的话语平静了些,再看向我时,目光却冷得瘆人,“不过你也当记得,没有我的应许,你哪里也去不得。你也当知晓,若你违反约定私自离开,你会后悔。”

    他深深地注视我,说罢,松了手,转身而去。

    夜风吹来,我定定看着他的背影,起了一层冷汗的身上,阵阵发寒。

    “你还不明白么?”我上前几步,对着他的背影喊道,“你我再不能回到过去!”

    他没有答话,头也不回,未几,身影消失在夜色中。

    ——

    自我们成婚以来,这事子烨头一回不在承和宫留宿。

    第二日,也没有。

    第三日,他始终没有再出现。

    而关于大理寺的消息,倒是毫无阻碍,每日都有内侍来呈报。

    董裕奉景璘之命,到洛阳来共商机要,巡视大理寺之时,突遇火情。董裕身先士卒,奋力救火,却不幸与大理寺少卿郑谟一道困在和火场,最终殉职。事发之后,太上皇为之哀恸,下旨厚葬,以尽哀荣。

    至于那块帕子,我让兰音儿交给了吕均。听吕均传来的消息说,子烨让他去看过,那里什么也没有。

    我不知是董裕把我耍了,还是那些刺客杀他时从他身上搜走了那布条。当下,一切都陷入了僵局。

    董裕死无对证,他犯下的那些事,便无法结案,若强行定罪,难免要被有心人说成屈打成招,死在了狱中。董裕虽向来两边不讨好,但毕竟是堂堂左相,若潦草对待,只会在失了朝中人心。权衡之下,此案只得暂且压下,日后再论。

    “皇后,上皇已经三日不曾来过。”兰音儿踌躇道,“可要去甘露殿看一看?据说这些日子,上皇都待在了甘露殿里,那杜女史还总跑过去。皇后如今是六宫之主,何必还留着杜女史?我看,将她也撤了的好。”

    我没说话,手里握着笔,写我那删删改改的著作。

    说来有意思,那日跟子烨争执过之后,我文思泉涌。

    我发现这事其实不必较劲。

    什么样的女子是好女子,端看他想要什么酒知道了。

    鬼扯的心里话。他说我胡诌,其实他才是胡诌。

    我真信了他的邪,对他说出心里话。结果他只会恼怒,只会质问我为何不能照他想的那样乖乖就范。

    可见要让天下人心服口服,那就是要胡诌的。

    兰音儿见我不说话,有些着急。

    “皇后何必与上皇较劲?”她说,“上皇又不曾做错什么。这两日来,宫前的守卫不曾增加,无人来找我的麻烦,我出入宫禁也不曾受阻拦。”

    我看她一眼:“你跑出去了?”

    “不曾不曾!”兰音儿忙道,“出了这等事,我哪里还敢乱走!”

    郑谟的仆人向大理寺坦白之后,兰音儿传递消息的事自也败露了。那夜,她被大理寺召去问话,天明才回。不过她告诉我,大理寺的人来来去去,只问了我那日去见董裕的事。而我作为那事主,大理寺并没有来找过我。

    见她有些慌张,我安慰道:“不必担心,身正不怕影子斜,不会有事。”

    兰音儿的神色这才缓下些,却又道:“皇后,我看,上皇是在给皇后留台阶。皇后就去他跟前服个软吧!”

    第二百八十二章 诘问(下)

    我看着兰音儿,摇头:“此事,你便不必管了。”

    兰音儿皱眉:“皇后难道果真什么也不在乎?我知道皇后还像在京城里那样,想有朝一日离开宫中,逍遥自在。可那时是那时。皇后的兄长在辽东,弟妹家人亦无着落,皇后只身一人,去哪里自然都无所谓。可如今,皇后的家人都回来了,国公府也重建了,皇后离开,就算上皇不计较,国公府怎么办?何人来做他们的依靠?”

    我说:“你说这话,可是想到了你的弟妹?”

    兰音儿撇了撇嘴角。

    “太上皇重立国公府,兴许是为了我。”我说,“可国公府的繁盛,却切不可依靠我,你知道上皇的行事之风。若我的兄弟们毫无本事,那么我就算一直留在宫中也无济于事。退一万步,换个君上。他们无甚才干,却因为宫中有人而身居高位,那么下场只会更坏,倒还不如宫中无人。”

    兰音儿看着我,眉头皱得更深。。

    “皇后真是怪人。”她说,“我宫中所见之人,无人不是得了机会就想多吃多占,可皇后却总想着日后,仿佛那锦衣玉食背后总藏着吃人大虫。岂非正应了那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?”

    这话倒是贴切。

    我沉默片刻,道:“你若曾一朝被蛇咬过,也会像我一样怕上十年的井绳。”

    兰音儿大约见我油盐不进,欲言又止,终是叹口气,说肚子饿了,要去庖厨看看有没有吃的。

    她才出去不到半个时辰,突然又跑了回来。

    “皇后,”她神色不定,“宫门听差的陆九今日放假,刚刚回来。他找到我说,皇后四姨母家的合郎,被大理寺抓起来了!”

    我愣住。

    ——

    合郎确实被抓了起来。罪名是栽赃陷害。

    而陷害之人,是宋国夫人祝氏。

    听到这消息的时候,我震惊得以为自己听错了。

    “求皇后救救合郎!”四姨母来见我时,一下跪倒在我面前,重重磕了个头。在合郎被抓之后,她就急急跑来到国公府里,求白氏带她来见我。白氏却不过人情,终是将她带了进来。

    我也只是从兰音儿那里听得三言两语,不知大概,见到她,我皱眉问: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”

    “合郎是中了奸人之计!”四姨母一把鼻涕一把泪,语无伦次,“皇后明鉴……他……他这么做都是为了皇后!”

    白氏忙劝道:“夫人且缓一缓,好好说话才是。”

    在四姨母絮絮叨叨的话语里,我终是知道了来龙去脉。

    合郎游手好闲,交了许多的酒肉朋友。不过他毕竟是官宦家的子弟,那些带他玩的人都是从小长大的发小,也是出身官宦,故而自诩在洛阳城里消息灵通。

    我当上太上皇后,那些看不起他的人纷纷回头巴结,合郎自觉停止了腰杆,扬眉吐气。于是更是每日与人宴饮,必定喝得大醉酩酊。

    四姨母从前劝我为合郎讨封的时候说,合郎是我母家的人,我要立足,便要多多提拔亲戚。此事,我无所回应。合郎满心期待,却左等右等没有消息,就急躁起来。

    就在子烨和我去望舒宫的前几日,合郎与一个余显饮酒,吐露此事。那余显说,皇后与他多年不见,又是表亲,讨封终究是勉强了些。他若是能做出些功绩来,此事便可水到渠成。

    合郎觉得有理,于是向那人请教,该做些什么功绩才好。

    那人说他正好知道一个秘密,他手上有证据,可证明宋国夫人祝氏勾结北戎谋害太上皇。只要他将证据呈上,必是能将祝氏乃至杜氏一系扳倒。有这般大功,何愁皇后不将他高看一眼,又何愁那封侯入仕之事遥遥无期?

    合郎大喜,当夜与一名叫做余显的余显痛饮,畅谈大计。

    而数日之后,果然出了遇刺之事,余显将证据交给合郎。里面是祝氏和北戎来往的书信,里面关于何事动手、如何动手的细节,与案情颇是一致。合郎大喜,以为自己果真得了宝贝。

    他想献进宫来,可余显说,皇后先前恼了他,必是不愿见他。且这等告状的事,让皇后去做,显得皇后逾越干政,必是要被人诟病,皇后未必肯。还不如他亲自动手,将这证据献到大理寺去。大理寺正在追查刺客,必是重视,不敢隐瞒。一旦破获,皇后得了惊喜,也必定是要对合郎独自办事的能耐刮目相看,乃一箭双雕。

    合郎大喜,当日,就将那证据交给了大理寺。

    然而隔日,大理寺就起了大火。不过,要紧的官署和仓库却不在起火之列,合郎上交的证据也安然无恙。大理寺上上下下焦头烂额,所以过了两日之后,才终于得以腾出手来,继续查那刺客的案子。看到合郎的证据时,大理寺一下震动,有司很快就禀报了大理寺卿戴复。

    戴复很是重视,即刻派出人手仔细查验真伪。

    而结果也很快出来。

    那所谓的作为证据的书信,根本不是出自祝氏之手。故而这状子,是诬告。

    祝氏是宋国夫人,一等诰命,诬告这样的人,乃是重罪。

    &amp;lt;div style=&amp;quot;text-align:center;&amp;quot;&amp;gt;

    &amp;lt;script&amp;gt;read_xia();&amp;lt;/script&amp;gt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