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
m1n4小说网 > > 入慕之宾 > 入慕之宾 第10节
    “就是。无论身量和模样,哪一样比得过太上皇。他打马球哪里好了,跑一圈下来便气喘吁吁,也不知一群人吹的什么。”

    兰音儿不服气:“可靳三公子文采好,吟诗作赋样样出色。”

    众人更是嗤之以鼻。

    “我若有钱养一帮门客,我也吟诗作赋样样出色。”

    一个宫人笑嘻嘻地点了点兰音儿额头:“你还小,懂得什么。文采好有什么用,男子最要紧的可是体力。”

    说罢,众人窃笑,又继续露出花痴之色。

    “我那时候想到他那肩膀那腰身,心中便觉得哪怕是能跟他春宵一度,入宫受这一遭罪也是值了。”

    “我也是……”

    就在她们胡诌起什么手大手指长代表本事好之类的话时,我再也听不下去,翻个白眼,打算找个能正经说话的。

    芙蓉园很大,宫殿连绵,能与宫城中的殿阁比肩。

    太后、皇帝、皇后在芙蓉园之中都有游幸下榻之所,且相隔不远。故而走出景璘的长庆宫,不须走多久,我便望到了明玉的韶华宫。

    不过,我并不进去,因为我知道明玉不在那里。

    我转进一条小道,花影扶疏,鸟雀啼鸣,一道溪水从面前蜿蜒流过。石桥上的青苔刚刚被整治过,并不怎么滑。我过了桥,没多久,就看到了佩姈。

    她如往常一般神色清冷,行礼之后,将我带到了身后的亭子里。

    与从前一样,她已经摒退侍从,一个人在这里等着我。

    石墩上覆着五色织锦垫子,她坐在上面,慢慢嗑着瓜子,若有所思。

    我并不废话,开门见山道:“给马匹下药的人手脚干净么?若有什么蛛丝马迹,速速清理,切不可留下把柄。”

    “这不必你交代,我父亲自会去办。”明玉说罢,抬眼看我,神色严肃,“他进第五毬之时,你也在场,是么?”

    我不明所以:“正是。”

    明玉目光深远:“那时,他的衣领敞了开来。你说,他是不是比从前又俊了些?”

    我:“……”

    第二十三章 梳妆

    虽然太上皇是个不受欢迎的人,但今日是太后寿辰,该办的还是要办。

    芙蓉园为百官贵胄们准备的游乐一样不少,众人也并不早早离去。我知道,那些朝臣们,大约比景璘和太后还急着想知道太上皇突然回京之后的打算,毕竟这关系着将来自己在朝廷里怎么混。而芙蓉园的高墙之外,恐怕京城的百姓们已经传得沸沸扬扬。

    太后没有给外人看热闹的机会。专门为招待太上皇而设的宴席改在了承恩殿,用的是家宴的名头,出席之人也全都来自于宗室。

    我来到太后休憩的景和宫时,她正倚在榻上闭目养神,一名宫人为她捏着肩。

    听得动静,太后睁眼。见是我,坐了起来。“你来了。”她坐挥挥手,让宫人下去,对我说,“我久不见你,方才还想让人看看你在何处。”

    我走过去,将手中的食盒放下,道:“我去了一趟庖厨。先前太后一直忙碌,必是又不曾好好吃什么东西,我便让他们做了些太后爱吃的点心,垫上一垫。”

    太后看着食盒,眉头微微舒展,保养得宜的脸上有些欣慰,却露出了一丝疲色。

    “到底是你知道冷暖。”她拉过我的手,抚了抚,道,“你如何?可用了膳?”

    “我用过了,太后不必挂心。”

    说罢,我将一张小方案挪到榻上,又将食盒里的点心一碟一碟摆好。

    太后吃了两块,却似吃不下去,将牙箸放下,轻轻叹了口气。

    “阿黛,”她说,“世事何以总是如此艰难?”

    我知道她指的是什么,倒了杯茶,放到她面前。

    “太后不必烦心。”我安慰道,“即便太上皇到京城来,也改变了不了什么。这两年,圣上已然小有气候,再不是那孤独无依之人,岂非比两年前好多了?如今在京城,圣上和太后才是主人,太上皇是客人,不然,他何以住在芙蓉园而不是皇宫里?”

    这话显然颇得太后的心,她的脸上终于露出微笑,颔首道:“还是你通透。”

    用了些膳,太后的精神好了些,不打算再休息。

    “我这头发有些乱,你为我理一理。”她说。

    说实话,她的头发仍齐齐整整,一点不乱。不过我知道她的心思。

    稍后,她便要到宴上去见太上皇,万要严妆华服,不能少了半分气势。

    说来神奇,以前,我从来不曾自己梳过头。在我看来,为我梳头的侍婢们应该多少会点法术,竟能让我那头又长又滑的头发听使唤,好好变成发髻待在脑袋上。

    落罪时,我以为自己会像个废物一样,连最起码的齐头整脸也做不到。

    但后来,真的一件事一件事自己做,我发现,这也不是那么难。

    譬如梳头。

    出家最大的好处,就是不必太为打扮花心思,我可以经年累月只琢磨一种发式。结果就是太后也很喜欢我为她梳头,说我懂得如何将那最死板的发式看上去不那么死板。

    坐到镜前时,太后看着镜中的自己,忽而幽幽叹了口气。

    “阿黛,”她说,“我可是老了?”

    这跟景璘问太上皇是不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一样,有且只有一个答案。

    “太后这是哪里话。”我说,“太后这摸样搁在外头,只怕追着提亲的人有不少。”

    太后一笑,道:“也就你敢拿这哄孩童的话来当着我的面说。我都四十了,万不能与年轻人比较。”

    我说:“这可不是哄太后。今日来为太后祝寿的贵妇们多了去了,多光彩照人的都有。可我看下来,没有谁能比得过太后的。太后的脸上一丝皱纹也不见,头上一根白发也没有,不是年轻人又是什么?”

    太后嗔道:“胡言乱语。”

    话虽如此,她脸上的神色却已经好转了许多。

    我笑笑,继续给她整理发髻。

    “阿黛。”过了会,她说,“我记得当年,先帝曾与我说,他想将你许配给齐王。”

    我的手微微顿了顿,瞥一眼镜子,道:“太后怎说起这个?”

    “不过是有些感慨罢了。”她说,“那时,他说了这话不久,就北伐去了。我常想,如果那时真成了,你也不会被你父亲连累落罪,受那许多苦。说不定,靠着当年的齐王,还能把你们一家救回来。”

    我垂眸看着她的发髻,将一绺头发梳拢,微笑道:“太后这也想得太好了些。我家落难时,齐王还在齐国。或许,他生怕扯上这一门落罪的亲戚,先把了我休了也未可知。”

    太后道:“我那时也觉得先帝也是老糊涂了,京中皇子和宗室才俊那么多,怎会为你挑个齐王?我还记得那时,你很喜欢阿璘。从小到大,你每每入宫来,总要找他。”

    我愣了愣。

    太后笑了笑,道:“我与你说这个,是因为我还常想,若当初嫁给阿璘的是你,不知该有多好。我这辈子,唯一的心愿便是看阿璘好好的,身边能真有个与他相知相敬之人。可惜,却是阿璘无福。”

    “太后切莫这么说。”我随即道,“能得太后和圣上庇护,已是我此生至幸。我能平安活到今日,已经莫大的福气,不敢奢望其他。”

    “你是我看着长大的,就似女儿一般。”太后叹口气,“你姑母当年还在的时候,曾与我约下,等你与阿璘长大了,定要结亲。我那时一口应承了下来,却不知将来泉下与她相见,该如何交代。”

    每逢提起姑母,太后的脸上便总有些深沉之色。

    我轻声道:“太后放心好了,姑母若果真泉下有知,必只会感念太后和圣上恩德。”

    太后注视着我,轻轻抚了抚我的手。

    她往外头窗上看一眼,道:“现在是什么时辰了?”

    我说:“我方才听鼓响,应该是到了申时了。”

    太后颔首。

    她看着镜子,亲自将发髻正前的凤钗扶正。

    “那位也该到了。”她说,“是时辰过去了。”

    出席承恩殿宫宴的,都是宗室重臣,与我无干。我正要行礼拜别,她却拉住我的手。

    “你不是外人,随我一道去。”她说。

    我愣住。

    似乎察觉到我的异样,太后转头看我:“怎么?你不愿意?”

    我低头行礼:“谨遵太后懿旨。”

    第二十四章 家宴

    承恩殿是芙蓉园里最华美的殿堂,也是当年先帝的最爱。它建在芙蓉园的高处,四面开阔,坐在其中,可将园中景致收入眼底。

    我对这里很是熟悉。因为从前先帝很喜欢这里,几乎每个月都要临幸芙蓉园,在承恩殿设宴。

    不过自从我家倒霉,这个地方我就再也没有来过。

    承恩殿在战火之中毁坏了部分,虽然修缮过,一些角落之处仍然能看到些残存的火燎痕迹,与新造的椽柱白墙格格不入。

    太乐署的乐师,也从摘星楼挪到了承恩殿。乐歌还是先前的乐歌,喜气洋洋。不过毕竟人少,回声在空荡荡的大殿飘荡,显得有几分诡异。

    我跟着太后来到殿上之时,景璘和明玉已经到了,还有下首的一众重臣和宗室。十几席排列而下,间隔颇大。布置的内侍显然要力求将大殿摆满,又力不从心。

    见太后过来,众人纷纷起身行礼。

    景璘似乎没想到我会来,看着我,原本严肃的面容微微松弛了些。

    明玉则仍然是老样子,在人前看也不看我一眼,只向太后行了礼,然后坐了回去。

    作为左相和太上皇那边的人,董裕自然也在这里,红光满面,似乎比过寿的太后还要高兴。

    坐在他对面的,则是明玉的父亲萧纯。他不仅是右相,还是鲁国公及国丈,有重臣和贵戚两重身份,自然也是这宴席的座上宾。

    “上皇那边可安顿好了?”受众人拜见之后,太后向身边的内侍监裘庸问道,“时辰不早,可去请过了?”

    裘庸答道:“太后吩咐下的一应御用之物,皆已送往北府大营。上皇在芙蓉园中驻跸玉华宫,先前离开摘星楼之后,便往玉华宫更衣歇息去了。臣拨了内侍宫人共五十名随驾服侍,方才又遣人去探望,那边说上皇正与赵王会面,稍后一道过来。”

    听到赵王二字,众人脸上的神色都起了变化。

    一旁的景璘随即对太后道:“赵王刚到,先来见了朕,听说母后正在休憩,便到玉华宫去了。赵王乃宗室重臣,合当到宴,朕于是邀了他到承恩殿来。”

    太后颔首:“如此甚好。”

    我在一旁听着,只觉今日果然有趣,连赵王都到了。

    &amp;lt;div style=&amp;quot;text-align:center;&amp;quot;&amp;gt;

    &amp;lt;script&amp;gt;read_xia();&amp;lt;/script&amp;gt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