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
m1n4小说网 > 其他小说 > 横刀十六国 > 横刀十六国 第223节
    在三十亩田,免赋两年的诱惑下,邺城绝大多数百姓愿意南下。

    官府沿途设置驿站,准备好粥棚,一路有斥候护送南下。

    但邺城中仍有近九千的孤儿,全都是十二岁以下,没多少生存能力,即便南下,也很难生存下来。

    李跃曾动员百姓领养,但这年头他们自己都活的艰难,根本没能力养活他们。

    正巡视城池的时候,遇见一大群孩子。

    “我等不愿南下,要留在北地杀胡!”一个八九岁的孩子眼神坚决,带着一大群孩子招摇过市。

    有的光着屁股,有的拖着长长的鼻涕,提着木棍当武器,与另外一群孩子群殴。

    场面颇为激烈,小孩子下手不知轻重,拿起什么就往对方脑袋上招呼。

    很快就见了血。

    但无论大孩小孩,没有一人哭泣,顽强而倔强,打趴下来,继续爬起来。

    李跃望着他们若有所思。

    很多孩子的父亲阵亡在战场上,母亲不知所踪,对胡人有刻苦铭心的仇恨。

    如果放任不管,将来会成为一大问题。

    若是收入麾下,进入尚武堂、讲武堂,数年之后,便会有一群死忠的部下。

    李跃吩咐道:“传令,搜罗城中所有孤儿,送入尚武堂,邺城不允许有乞丐、流民、孤儿,伤残病患,全都送入医舍之中,城内城外的尸体,着人掩埋清理。”

    “臣等遵令。”随行的太尉申钟、司空條攸、左仆射聂熊、司隶校尉籍罴、中书令李垣等连忙拱手。

    这些人不是太尉就是司空,地位不在李跃之下,却全都异常听话。

    比闭门不出的蒋干、缪嵩、刘崇等人强不少。

    除了识时务,还极有才干,刘群登记丁口,他们出力甚多,百姓南迁,他们奔前忙后。

    北地的生存环境恶劣,侍奉的君主不是石虎便是冉闵,才能太过平庸之人,只怕连命都保不住。

    很多人都是能文能武,填补了黑云军文弱武强的短板。

    李跃的文武班子基本成型。

    眼下河北形势,以稳为主,先维持现状,安定人心,不宜大刀阔斧的改动。

    不过几日后冉闵死讯的传来,再度掀起了一些波澜。

    邺城之中还未离去的百姓为其哭丧,城中不少人家披麻戴孝。

    已经编入黑云军的魏军精锐在城墙上望北而拜。

    冉闵能走到今日,离不开士卒百姓的支持,襄国惨败,覆灭在即,却还是有人愿意跟随他血战,足见其得人心。

    虽然他动不动就灭人满门夷人三族,但对百姓士卒还算不错,若非他开仓放粮赈济流民,也不会弄得军中粮草短缺,急着与慕容恪决战。

    秦汉以后,鲜有国灭后殉国的臣子,冉魏却有王简、张乾、郎肃。

    想起当年并肩抵抗梁犊,李跃心中感慨。

    遂下令全城缟素,为冉闵治丧。

    逝者已矣,而生者还要砥砺前行。

    第二百九十一章 武悼

    祭奠冉闵,某种程度上也是尊重自己。

    冉闵固然有很多不足之处,也做了很多恶事,但不可否认的一点,没有他的杀胡令,这片大地上的胡人会更加猖獗。

    石虎在位的二十余年里,行腾笼换鸟之策,残害不知多少华夏百姓。

    以至于周围的异族政权有样学样,成汉李势父子也在蜀中大兴土木,以汉人的尸骨奠基一座座华美的宫阙。

    虽然北方汉人不会被彻底灭绝,但也休想从此翻身,一辈子在胡人胯下乞活。

    直到被胡人们融合……

    后世史书虽对冉闵多有贬谪,但冉闵是唯一一个连武器、战马名字都被记录下来的人,这种待遇连霸王项羽都没有过,已经说明对他的态度。

    在谥号选择上,朝堂上发生小小的分歧。

    冉魏的遗臣极力主张尊冉闵为武帝。

    但刘群、崔瑾等人却不赞同,提议立为平帝。

    肃将天威曰武,安民和众曰武,克有天下曰武,睿智不杀曰武,德威遐畅曰武。

    冉闵强的是武力,而非武功。

    平帝又太过平常。

    李跃与刘群商议一番后,决定采用双谥,尊为武悼皇帝。

    肆行劳祀曰悼,中年早夭曰悼,未中早夭曰悼。

    冉闵武力绝人,大志未成,中道崩殂,一个武一个悼,足以论述其平生。

    国不可一日无君。

    武悼皇帝冉闵驭天,就该立新皇帝。

    蒋干、缪嵩、刘崇等人心思热络起来几次提议太子登基为帝。

    “蒋干、缪嵩、刘崇三人其心可诛。”崔瑾话说了一半。

    剩下的话在场之人都心知肚明,一旦冉智登基,就重现了汉献帝和魏武的格局,虽然无法威胁到李跃,但以后带来的麻烦也不小。

    “梁公意下如何?”刘群冲李跃拱手。

    李跃权衡了一番,冉智肯定不能跟汉献帝相提并论,冉魏就这么大一块地方,影响力有限,冉闵活着的时候,政令不出邺城,现在他死了,难道还能号令各地诸侯?

    现在弄一个皇帝上去,以后弄下来也是一件麻烦事。

    弄不好还会被别人说成是篡魏。

    “且看皇后意下如何。”

    冉氏的影响力不在太子身上,而在皇后董氏,传国玉玺名义上被她掌管着。

    “臣知矣。”刘群迅速明白李跃的意思。

    有刘群运作,宫中很快传来懿旨:太子年少,于社稷无功,于百姓无德,无力安定国家,今免去太子之位,退为安乐郡公,国中一应大事,皆由梁公定夺。

    董氏一句话就打消了邺城将吏的幻想。

    冉闵被慕容儁斩于遏陉山,冉魏也名存实亡了。

    皇后的第二道懿旨废除自己的皇后尊号,降为魏国夫人。

    董氏、懂事?

    她如此激流勇退,避免了他日的祸患,李跃也心存感激,只要自己不倒,冉氏一门的荣华富贵就可以延续下去。

    邺城风平浪静,人心日渐稳固。

    不过有人的目光很快就关注到李跃枕头边。

    还是崔瑾主动从中穿针引线,“故司徒崔悦有一孙女,知书达理,有容色,性情温婉……”

    崔瑾扭扭捏捏的。

    没外人在,李跃也就不端着架子,笑道:“兄长这是作媒?”

    崔家人长的都不错,崔瑾、崔宏等,都是相貌堂堂,崔家人敢开口,崔氏女就绝不会差。

    “正是如此,崔宏是其弟。”崔瑾笑了笑。

    李跃北上,崔氏出了大力。

    两边姻亲基本板上钉钉,崔家和自己都需要一个更紧密的关系。

    想在河北站稳脚跟,必须得到士族豪强们的支持。

    这是魏晋以来的游戏规则,没有绝对实力,无法打破这个规则。

    一个中山郡的豪强苏林,揭竿而起,直接能跟慕舆根六七万大军过招,渤海贾坚凭一己之力,抵挡慕容评大军数月。

    汾阴三薛,连刘渊、石虎都不鸟……

    连慕容氏都老老实实的争夺士族豪强,更不用说自己。

    如果不拉拢河北士族豪强,他们就会逐渐倒向慕容氏。

    “此事全凭兄长定夺。”李跃想要稳固自己的地位,同样需要这次的联姻。

    石虎夺位后,也是与河东柳氏、太原王氏、清河崔氏联姻。

    “如今燕贼势大,与崔氏联姻能巩固河北防御,亦能得到他们的鼎力支持。”崔瑾这句话明显是站在李跃立场上说的。

    “只要能恢复华夏,联姻又何妨?”李跃早有心理准备。

    崔瑾拱手道:“既然要联姻,不可令崔氏一家独大,中山刘氏、荥阳郑氏、范阳卢氏皆可姻亲,以巩固河北形势。”

    李跃心中一阵暖流,崔瑾献此策,完全与崔氏撇清了关系。

    只要他不倒向崔氏,这些士族豪强翻不起浪来。

    当然,士族豪强也并非洪水猛兽,李跃没忘记卢谌、刘群、刘启、贾坚以及崔家的鼎力支持。

    如今天下最大的矛盾是华夏和诸胡,是饥荒与瘟疫。

    崔瑾是李跃的结拜兄长,他去处理此事,名正言顺。

    崔瑾刚走,张生野就来了,一时不习惯李跃的新身份,“梁……公,许昌上表。”

    “张遇?”李跃略感诧异,张遇找自己干什么?

    摊开奏表,浏览了一遍,不禁有些啼笑皆非。

    殷浩北伐,被张遇阴了一把,江东士族恼羞成怒,于是以姚襄、谢尚为前锋,一同攻打张遇。

    张遇于是上书邺城,请求彭城驻军乘机收复寿春、合肥等淮南重镇。

    &amp;lt;div style=&amp;quot;text-align:center;&amp;quot;&amp;gt;

    &amp;lt;script&amp;gt;read_xia();&amp;lt;/script&amp;gt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