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
    .

    青甘西凉关。

    烈日灼人,黄沙滔天,马匹的嘶鸣声在兵刃之间撕裂长空。突然一只冷箭射穿了宁枕山狂舞的披风,瞬时刺啦一声,斜插在了地上,拉着缰绳的手心冒出了汗。

    他们想让他死在这里,宁枕山一个冰冷的念头冒了出来。眼看着山谷中冲出来的人越来越多,他知道,再不撤出去,他们会被堵死在这里。

    “撤军!”

    风沙从耳边刮过,摩擦着皮肤,将这险恶的地势发挥得淋漓尽致,像是想要即刻要了他的性命。

    再看周遭,烟尘沾染了红色,发散出一股呛人的气息,包含着血腥味。

    他们已经近乎三天没有饮水歇息了,就连马匹也早已劳累,没多久,胯.下的红鬃便被一只冰冷的箭头射中,前蹄高抬,嘶叫一声,将宁枕山狠狠摔了下来。

    他一滚落,激起满地尘埃,在这土黄色的烟尘里看不清了四周,不知哪里一声巨响,只觉得脚底轰隆隆的,一阵阵晃动,让他难以起身。

    宁枕山扶着地面,眩晕不止,耳鸣突起。可这巨响却是越来越近了。

    “是落石!”士兵的声音传到他耳朵里。

    他眼前的烟尘愈浓,以至于什么都看不清,什么都听不见了,最后乌黑一片。

    第4章

    消息传到了帝京,朝廷哗然,堂堂北明主帅,竟死在了西奴境内,西凉关口。

    听闻朝廷派人去寻找,却只见那地方早已浸染血色,满目荒芜,楚乌可随处落脚,踏在人已经黑灰的尸骨上,个个养的健硕。

    宁枕山尸骨无存。

    顾濯自然也听到了这个消息,可能是有一种身为作者天生对角色的无情在身上,他只是稍微惊奇了一下。

    当然,也是因为他有作为作者对剧情的了解在身上。

    宁枕山没死,只不过是有人想让他死罢了。

    朝堂之上,顾濯作为陛下钦点的玄师,可一同入朝。当然,也是因为他有裴总管的面子在,别人不敢小瞧他,他想去,自然也就能去。

    宁枕山遇袭之事不是小事,但也不知是因为什么。因为西凉关附近地势险要,本是青甘境内的关口,青甘沦陷之后便成了西奴的地界。无数流民或者败落的士兵都聚集在西凉关附近,局势复杂。

    而西凉关又是不久前李文弘失守的地方。

    朝中自然有人猜测,“此举乃西奴所为,他们先是拿了李文弘,又是袭击了宁枕山,让北明痛失两名大将,陛下痛失左膀右臂。”

    虽然此种猜测不无理由,但此话一说出口,朝中便安静了。

    有人心底突然一阵发凉,暗自责怪这个说出“左膀右臂”的大臣。李文弘死后,陛下追究李家抗敌不力,甚至已经到了叛国的罪名上,李文弘的儿子李南淮也险些被处死,尚且还不知道陛下下一步打算把他怎么样。那李文弘怎堪担当“左膀右臂”?

    只见金座之上的人懒懒睁眼,许久才开口,道:“哦,卿如此猜想?倒也不无道理。”

    “西奴可恶,朕曾发奋图强,欲继先帝之志,守国泰民安,除边境乱事。只是先帝子嗣稀薄,无亲王可征派,若朕能亲自守国门,定会去看看那西凉关口,到底流了北明多少血,死了西奴几许人。”

    殿中有人见状不对,急忙出来,道:“陛下圣颜,怎是那西奴人能看的?陛下乃天地之子,受命于天,已是操劳,若是此等小事还需要陛下亲自着手,那还要我们作臣子的干什么……”

    谢熠秋冷冷看着,闻言轻微哼笑,道:“仝恕,你以为臣子该当如何?”

    这仝恕便是这急忙出来说话的人,见陛下问自己,便恭敬道:“臣子为臣,亦为子。天父受累,臣子分忧,若不能分忧,则该当领罪受罚。若臣子已分忧,则陛下自会宽恕,绝不会无故怨人的。”

    这一套说辞下来,就连顾濯这个天天在领导面前拍马屁的都觉得汗颜了……这是一步步地将人逼死。仝恕口中“臣子”怕是不止这乱说话的人,更像是在指责死在西凉关的两位将军没有守住北明河山。

    他是在给谢熠秋找台阶下,看来这仝恕绝非善类。

    只可怜了这说实话的人呐,只不过是说了句自己的猜想罢了,恐怕是活不了了……顾濯不禁打了个寒颤。

    “那朕只问一句吧,”谢熠秋的目光又转向了那说错了话的人,“卿可有亲自去往西凉关代朕一看?”

    尽管已经脊背发凉,冷汗不止,他如今还在大殿之上,该为自己方才那拔尖冒头做一番解释。“臣……”他嗓音有些发抖。

    只能狠下心来,“臣愿自请西去!”

    谢熠秋冷下眼神,“西凉关冤魂众多,卿愿替朕前去,当真忠心。”

    仝恕道:“西路难行,却也易走。”

    “那便允卿所愿。”

    那人早已满面大汗,吓得目眦欲裂,面如土色,想必根本未听见耳朵外面在说什么,一直在原地打颤,浑身僵直。直到被人拖了下去,才想起来为自己争取一丝生的机会。

    “陛下!恕臣之罪!陛下!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看着眼前之景,顾濯不禁心里咋舌,他何时将谢熠秋写得这么惨无人道的?不过他也没办法,为了表现“暴君”人设,他不得不写了许多炮灰,刚刚被拉出去的那位只不过是众炮灰万里之一罢了。